广州百年的商圈迭代,背后是城市人口导入、外扩、消费持续升级的轨迹。
在珠江之畔,这座正在崛起的未来之城,一切皆有可能,商业更是未来可期。
(资料图)
日前,广州市商务局公布《广州市重点商业功能区发展规划(2020-2035年)》(下称《规划》)。做强做大重点商圈,是广州未来十几年的重要工作,力争至2035年,全市形成33个重点商圈,主要在地铁交会枢纽处形成。
政策利好,某种程度上也为区域内商业项目提供了“大施拳脚”的机会。广州或将迎来新的商业格局,新的商圈版图进一步壮大。
新秀潜力可期,这些区域的商业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潜力可供挖掘?商圈升级版本,广州为我们打开了怎样的想象空间?
出站就能逛的“新面孔”
哪里有客流,哪里就有商机。
广州是世界城市,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链接,是各类消费资源要素聚集辐射的高地。同时,广州也是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提出培育4个枢纽型国际商圈,即广州北站—白云机场商圈、广州南站商圈、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商圈和南沙湾(南沙邮轮母港)商圈,以期发挥集聚辐射国际国内作用,形成聚合消费客流的新极点,成为广州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展示窗口。
广州南站2004年获批建设至今,经过十数年发展,已成为全国最繁忙的高铁站,广州“五主三辅”枢纽布局的“五主”之一。
基于南站优势,《规划》提出将广州南站商圈打造成为站城一体、业态融合的世界级TOD综合枢纽型都会级商圈。
朝着世界级TOD综合枢纽型都会级商圈建设目标,目前广州南站正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大型综合TOD项目——广州环球贸易广场,高质量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地标、新枢纽、新引擎”。
无独有偶,未来,广州北站—白云机场商圈将大力引入免税业态,打造立足大湾区、面向东南亚的免税购物天堂、国际消费空港,形成全球高端消费资源集聚中心及国家级免税经济发展的枢纽型国际商圈。
与此同时,强化空铁联动,增加沿线商业带,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商圈,提升商圈能级。并加快空铁联运体系建设,提升双枢纽相互引流效应,增强商圈能级和辐射能力。
而在不同国家,这样的“微缩城市”已经有了成功实践,并且体现了多元化的价值。
以围绕东京新宿站延伸出的商业区为例,其是日本TOD项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它是世界上最繁忙的交通枢纽之一,其将交通枢纽与周边商业高效联通,并有效提高了周边土地的利用效益。不仅有效的促进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更增加了商业空间。
在世界范围内,能够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制造新经济增长极的“TOD模式”已经为一些发达的城市和区域带来诸多利好,成为城市升级转型的“催化剂”,法国巴黎拉德芳斯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其兼顾政府与市场的土地开发模式,人车分离的交通规划,多样化的商务空间设计,完善的服务设施建设,良好的城市景观与文化氛围的营造,这些都为新一代TOD项目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反观国内,越来越多地产企业开始更深入尝试,TOD模式不仅是为了交通便捷,更多是对围绕轨道交通的新生活方式的尝试。
“‘枢纽型国际商圈’是基于广州庞大的客流为考量,而这些客流量就是消费力的源泉,也将会是未来广州消费增长极的所在,可以说是潜力无限。”戴德梁行广州商业部高级助理董事温苑雯表示,目前,广州的枢纽商圈建设还在起步阶段,仍有众多发展空间,希望未来能够通过超前布局,科学合理地对枢纽地块的商业功能进行布局,兼容不同功能。
产业与商业互促融合
商业是城市功能中的必要一环。
产业如何与商业进行结合?转化为业态、场景、运营文化等,形成项目自身的独特性,这是产业商业应许的命题。
“全国服装看广州,广州服装看流花。”
前有广州火车站,背靠广交会流花展馆,得天时地利的流花地区,聚集了全国的服装贸易商和采购商,流花商圈的核心区逐渐形成。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之一,30年来,它正在悄悄地完成自己的蝶变。
现如今服装采购节、时装周等字眼慢慢地在流花商圈拉开了帷幕。流花商圈渐渐地告别传统“三现交易模式”,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展贸交易中心发展。市场凭借品牌化、国际化、互联网+等商业模式的创新而人气很高,流花商圈也成为广州商业模式创新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
当下,由广州产业延伸出的商业种类已是百花齐放。
戴德梁行参与的广州市海珠区江南文商旅商圈提升总体规划,就是为商圈发展提出了“产业赋能”理念。通过挖掘存量产业载体和广州美院的影响力,集聚壮大文创产业,为商圈注入产业活力;同时结合岭南画派的精神内核,打造特色文商旅体验,形成江南商圈的品牌效应,实现“文商旅产、共荣共生”。
同样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番禺已形成以沙湾瑰宝小镇、大罗塘珠宝小镇为中心,辐射市桥、东环、钟村等镇街的珠宝产业经济圈,形成了集原料销售、电子商务、检验检测、会展服务、珠宝文化鉴赏、旅游等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随着产业片区的发展,商业的终局不再是园区,而是城市的一个部分。打造一个产业与商业相互融合、跨界的商业功能,展现出更多的特色体验,这将是产业商业独一无二的内容。
因此,传统商圈的更新改造,不能只是“在商言商”,而是需要站在城市产业发展的角度,摸清商圈内产业发展的条件和可能,通过产业发展赋能商圈提升,构建“持续的消费活力+产商融合的特色”,形成商圈发展的内驱力,推动存量物业自主改造,创新提升,形成“增量”。
“布局‘22个区域级都市特色商圈’,就是希望广州的商圈不只有‘高大上’的一面,也有烟火气的一面。无论是广州本地的消费者,还是外地游客来到广州,都能够感受到广州独特的商业氛围和文化底蕴,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温苑雯说。
“圈”出城市新未来
城市,顾名思义,是由“城”与“市”组合而成。
这意味着城市建设不仅要重视“城”的景观、道路、住宅写字楼等基础设施,还要下功夫在“市”的谋篇布局、定位、配置上。所谓“无商不成市”,城市商圈的存在,承载着大部分“市”的功能。
商圈之于城市的意义是什么?《城市商圈论》一书中提出,城市商圈是城市经济发展原动力的基础之一,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于有着千年商贸历史底蕴的广州来说,商圈与城市经济发展早已深度交融,延续至今的“商脉”繁盛依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愈加强劲。
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广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77.83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来自各大商圈的“贡献”不容小觑。今年以来,春节、五一、端午几大假日,广州商圈接待客流和营收均屡破新高。
仅端午假期三天,北京路步行街累计客流101.4万人次,对比去年同期、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43.6%、24.6%,预计营业额总计1.52亿元,对比去年、2019年同期分别增长56.8%、27.7%。
商圈带来的不仅是消费。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城市商圈内大量商贸流通企业的存在形成了事实上的人才“蓄水池”,专业人才能够在其中快速流动,带动知识、信息在各商贸企业的传播,产生了极大的“知识外溢”效应,提高了整个商圈乃至整座城市的商业竞争力。
因此,“未来商圈”绝不是仅仅多建几座购物中心便能实现的。只有将商业、金融、房地产等第三产业有机地组合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商势,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获得叠加的效益。
在打造“5+2+4+22”重点商圈格局的基础上,广州兼顾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层次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商圈差异化发展路径上寻求新突破,为各区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
例如在海珠区,依托琶洲国际会展商务区,发挥会展经济的带动作用,拉动住宿餐饮消费,促进会展、都市文旅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在黄埔区,依托广州第二中央商务区(黄埔片区)和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建设,培育壮大数字娱乐、游戏软件等新型消费产业,支持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发展,实现消费数字化转型提升;在白云区,借助美妆、服装、皮具等产业基础,提升时尚消费形成国际时尚产业集聚区。
让商圈的内涵功能向集成化和融合化拓展,发展重心向社区和便利消费下沉,推动商圈向智慧化和绿色化升级……在求新求变中的广州商圈,还在一路探索前行。
延伸阅读
老商圈“翻红”,他们靠什么吸粉?|商圈出新彩 城市新活力①
顶流商圈“神仙打架”,广州最火的是?|商圈出新彩 城市新活力②
南方+记者 钟晓宇 黄舒旻
【作者】 钟晓宇;黄舒旻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