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1日发表文章:“书声兰语:《文学世界回眸》序言”,作者廖书兰。以下为文章内容。
(资料图片)
出版“国际笔会香港中国笔会”68周年文集是我多年心愿。
疫情三年多,使我得以安心留在书房,一遍遍阅读笔会先后所办的会刋:《文学世界》、《文学天地》、《文讯》,从中挑选了部分前人的大作鸿文,加上现今会员和名家作品,辑录成为这一本书《文学世界回眸》。
笔会于1955年成立,当时香港处于一个特殊历史的时空。南来的文人学者,既不愿留在内地,也不想前往台湾,于是留在香港教书和笔耕,在“亚洲基金会”的支持下,于1955年3月26日假座界限街156号A友联出版社召开成立大会。笔会成立的关键人是燕云女士(邱然),据说,后来她到意大利当了修女。第一届会长杰克(黄天石),他担任了十年的会长,这时亚洲基金会的赞助也到此为止,接手的是罗香林也做了十年的会长,这20年可说人强马壮,是笔会最辉煌的年代,我看见1960年《文学世界》征稿启事,稿酬30元至300元,而当时一本《文学世界》售价仅一元而已,其中必有令人玩味之处。
我看到季刊偶有饶宗颐的诗词与文章、罗香林、黄天石、刘以鬯、陈荆鸿、曾克端、劳思光、陈蝶衣、李璜、王韶生、易君佐等等的诗文及小说。翻阅这些近七十年前早已泛黄脆化的刋物,像碎玻璃一样的脆纸片纷纷落下,每翻阅一次,焦黄脆化的纸张边角不断跌落,让我心痛不已。
从选文到打字,再到寻求出版社。我接触过几家出版社,初时,都很乐意出版,但看过稿件以后都推却了,理由是文章内容杂乱。
笔会的作家与作品大都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别于现今,当年的作家所创作的作品已成历史,具有研究近现代史的价值。
我可以妥协,但不会放弃。于是想起一个折衷的办法,把一些文章和作者除下,换上当今名家作品,以符合艺术发展局资助的要求,例如要有多少字数,多少页码。
由于笔会老一辈的作家大多已去逝,我需要找到其后人同意此次的再版,有些老作家的后人,遍寻不获,经某总编辑高人指点,嘱我放弃收取版税利润。
因为书稿经多家出版社看过并给予编辑意见,因而改动颇多并修改几次书名,且由笔会66周年文集改为68周年文集。感谢金耀基教授赐题签,朱鸿林教授赐书名,刘兆佳教授赐序,何文汇教授赐跋,徐康教授给予编辑意见及现任理事刘伯权、老冠祥博士、庞森先生、黄宇翔先生、毛嘉佳小姐的协助,得以交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香港中国笔会成立于1955年,迄今已经68个年头,当初我加入笔会是受朋友之邀,之后获选为会长是一个意外赋予的责任。担任了12年的会长出版了这一本文集,算是完成了历史任务,并为青史留一份见证。